新聞中心 /News
印度人徒步百公里挑擔水
印度人徒步百公里挑擔水水對人類的珍貴毋庸置疑,可你想象得到有人徒步幾百公里只為去挑兩小桶水嗎?除非特殊情況,在印度每年都有一場聲勢浩大的挑水“拉力賽”,上一屆“參賽”人數(shù)達到4000萬人!出新德里往北的國道上幾乎成了橙紅色的海洋,那是穿著橙紅色服裝的挑水大軍。其實,這是名為“康瓦·亞特拉”的宗教節(jié)日活動,可以稱為“扁擔節(jié)”或者“挑水節(jié)”。這項活動是為了感謝濕婆神拯救了世界并慶賀濕婆神的生日,活動時間是在印度歷的“薩萬月”,即公歷的七八月前后。去年因為疫情取消了這個活動,今年的活動待定。
根據(jù)印度教傳說,創(chuàng)世之初濕婆神喝下乳海中涌出的毒藥拯救了世界,濕婆神的一名追隨者不辭辛勞跑到哈瑞德瓦打來恒河水給他解毒。早年間,在英國殖民時期就有個別印度教苦行僧效仿這名追隨者去打恒河水,用扁擔挑著步行上百公里送到濕婆神廟。當年的英國報紙對此還進行過報道。后來,越來越多的信眾加入挑水隊伍,近些年人數(shù)更是從幾百萬增到數(shù)千萬。
這個節(jié)日對于印度來說相當于感恩節(jié)。節(jié)日期間,從哈瑞德瓦到新德里200多公里的國道58號公路上盡是挑著擔子趕路的人,有些路段被堵得水泄不通?!董h(huán)球時報》記者曾有一年7月份想去哈瑞德瓦出差,被印度司機極力勸阻,延后了一個月,當時他說“現(xiàn)在開車去的話,一星期也到不了目的地”。去哈瑞德瓦的打水大軍不僅來自新德里,還有北方邦、哈里亞納邦以及中央邦等多個地方,根據(jù)教義傳統(tǒng),最短的距離也要挑著水走105公里,而路途最長的人可能要走近千公里。
每年7月,挑水“拉力賽”的“參賽者”就乘坐各種交通工具——當然也有好多人是徒步走來的——從全國各地趕到哈瑞德瓦。這座圣城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“通神之門”,恒河穿城而過從這里進入廣袤的印度北部平原。剛剛沖出喜馬拉雅山區(qū)的恒河水冰冷清澈,遠非世人印象中的骯臟模樣。即使在非節(jié)假日期間,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到這里進行恒河沐浴。記者當年到訪這里的時候就既非節(jié)日也非周末,卻被河中下餃子一般的人群驚呆了。
節(jié)日時,哈瑞德瓦的恒河邊密密麻麻全是人,大家都穿著濕婆神喜愛的橙紅色服裝。其中很多人是出售扁擔、水桶、水罐的小商販,還有很多人售賣用來裝飾扁擔的彩色紙扎,據(jù)信濕婆神喜歡鮮艷的顏色,這樣能讓其更喜歡。信徒們先要在恒河中沐浴一番,然后將兩個罐子灌滿水,再用扁擔挑著上路。
活動的過程說起來很簡單,就是打水挑回家,供奉到家鄉(xiāng)的濕婆神廟,但中間過程艱辛異常,對參與者是極大的考驗。首先,最重要的一個規(guī)矩就是途中水罐和扁擔不能落地。為此,沿途設(shè)了好多休息站,就是在路邊搭好支架以便挑水者直接把擔子放在上面。即使這樣,每個休息站之間距離也不近。就有人想出辦法,在水罐下面套個長腳支架,這樣放下?lián)有菹⒌臅r候罐子不著地,也不算違背教義。其次還有一個挑戰(zhàn)是飲食,按照教義挑水者在整個過程中只能吃蔬菜、水果、豆類這些“正能量”的悅性食物,不能吃惰性食物,這是來自瑜伽的飲食概念,惰性食物特指酒、肉、蔥姜等能刺激人食欲的東西。沿途所有的酒店和肉鋪一律關(guān)門,連雞蛋都不能賣,許多挑水人在此期間靠著食用自帶的面餅過活。另外還有天氣的考驗,其時正值雨季,要么下暴雨愛游戲(ayx)中國官方網(wǎng)站,要么就極熱,有些極虔誠者還遵循教義光著腳走路,艱苦可想而知。
如此大量的人員聚集和流動對沿途政府的組織能力是重大考驗,每逢這個節(jié)日,各地官員和們都如臨大敵。政府和一些宗教組織共同搭建起臨時帳篷供挑水人休息,還要用大型貯水桶提供飲用水,提供簡單醫(yī)療救助,安置移動廁所……最主要的是安排警力執(zhí)勤,們的工作主要是做好后勤和交通疏導工作,預(yù)防踩踏等事件。還有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預(yù)防斗毆。因為這些打水人還有競爭關(guān)系,他們的主要對手是同鄉(xiāng)或鄰里,因為大家都想爭做第一個打回圣水的人,明爭暗斗也就在所難免,往年也曾發(fā)生過群毆事件。為趕時間,有的人就采取組隊接力方式,每人挑著多個水罐走一公里,每公里換一個人,這樣的隊伍還有個專用名稱叫“達克·康瓦斯”,意為“接力扁擔”。
政府壓力的增加可以從數(shù)字上看出來,2006年的時候,新德里市政府組織搭建了19個臨時帳篷,而到2019年的時候,帳篷數(shù)量增加到了225個。最近幾年,政府還動用了無人機,隨時監(jiān)控安全態(tài)勢。還有一家機構(gòu)在谷歌上開發(fā)了一個“康瓦·亞特拉”專用App,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關(guān)注這個App,了解沿途警局、醫(yī)院、藥店、宿營地的位置以及相關(guān)信息。